落腳城市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街頭想想 圖/文:游擊手 「落腳城市」一詞牽及諸多層次。作動詞時,指人在城市裡尋求安身,盤纏不多的,棲所就只能因陋就簡,但仍堅持留下。作名詞時,指城市的社會性功能,提供或默許一塊區域,讓條件較弱勢的族群,有遮風蔽雨處。 當國家沒有足夠的資源與空間,打造民眾負擔得起的國宅或社宅時,這些臨時性意味濃厚的居所,就格外有意義。 持平而論,它確實不夠「體面」、舒適,不會在外賓參訪的動線上,有些尚有公安及占用公共空間之虞。但同時,它又是充滿生活痕跡及故事的地方,因空間狹小而有機成長,對台北來說,是多樣性及包容的展現。 這些住處,包括早期的眷村、整宅、各類型宿舍,以及更多叫不大出名字的倉促聚落、甚至違建。 這樣的住處在整個城市的發展及都更大趨勢下,是逐漸萎縮的。此刻我們至少能做的,就是記錄它,並且某種程度的感謝它,畢竟,它是許多人生命的中途島,簡單但重要的一個家。以下列出幾處: 基隆路整宅的三位一體走道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7/20/r001/ 既是巷道,也是客廳和陽台,都是緣於後天的社會性形塑。和許多同類一樣,這處和市府及世貿對望的基隆路整宅,因為居住空間狹小,門前公共通道遂成了家的延伸,堆滿什物。 穿越其中,彷彿經過一個個小客廳。侷促的住屋裡通常未能配置陽台,但走道一側接著天井,日光灑下來,擺些盆栽,也因此有了陽台的氣氛。 這個圍著天井的回字型路徑,當然也是社區的內在巷道,只是疊加了客廳與陽台,三位一體。在台北,不少規劃類似的整宅大概都有這樣的使用結果吧? 南機場的地上與地下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9/26/r050/ 南萬華是台北社會地景頗密集的區域,其中的南機場整宅當然是代表。樓上一格格密集鐵窗框住了擁擠的住戶,與一樓小隔間的各式店面,共同展現了單位體積內令人眼花的歧異度。 地下室則是另番天地,原為福利站,目前有「大水溝二手屋」在內的多個非營利組織進駐,多少呼應了這塊老區域的特質與需求。藉由「二手」的概念,指出再生有多種細緻手法,不只物件,人,城市與建物都是。 他們也用實際動線及室內規劃,呈現了老空間仍然可以帶著希望與品質,重點是人,不知能給推動中的南機場都更案多少啟示。在地區尚未全面改頭換面前,此時的地面層與地下層是有意思的對話,有連結也有反轉。(延伸閱讀再生地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4/17/r067/) 永春街的天空與矮屋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9/05/r044/ 在台北,有矮屋連綿的地方並不多,門前非窄巷、屋後沒有高樓環伺而遮蔽天空的就更少了。大概只有位於北市西南邊陲新店溪畔的永春街,才有這樣的環境條件。 附近幾乎沒有商店,一處不像台北的台北。最初這一帶都是這樣的狹小平房聚落,後來其中的嘉禾新村拆了大半,如今剩下靠河這側,仍維持原有紋理,後巷且曲曲折折。 1998年,同樣在新店溪旁的寶藏巖舉辦了「第一屆台北市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算是同伴的永春街社區也參與了,當然,那是另一則遙遠的故事了。 有天地庇佑的寶藏巖聚落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05/14/r97/ 在落腳城市的主題中,寶藏巖是非常重要的典型。這處山坡不但有觀世音菩薩落腳,亦曾收容了老兵與城鄉移民。但此區的法定身分是公園預定地,歷經社運與後續各方對話,終於在居住正義、公共利益、都市發展與文化地景保存各面向中找到相對的平衡點。 寶藏巖如今是藝術家與部分原住戶共存的居所,結局和其他有類似違建拆遷議題的區域大不相同。 聚落規模已不比昔日,但仍是活的,除了當初有心人奔走,冥冥中,或許神佛及山水土地也默默幫了一把。社區的菜園與雞舍(鏡頭下方蓋藍布處)是生活重心,和積木般的小房子一樣,皆是就地取材、有機生長。勞動累了就在一旁的棚子休息,一派與土地同呼吸的鄉村自足況味。 南港住工混和區的鐵皮聚落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6/07/r028/ 南港路三段沿線多是汽車的相關產業,單調的地景見證了南港早期的工業區角色。因此,這裡的土地混和使用的類型也特別,不是一般常見的住宅與商業,而是住宅與工業,才會有鐵皮屋聚落的出現,包括貨櫃屋。 在這裡,工廠和住家相互參雜,分不大清楚,但有著共同的鐵皮元素,與一般的美感經驗關係薄弱。住在鐵皮屋裡不會舒服,住在工廠附近亦然,可就是那麼一句話,討生活啊!! 隱居植物園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08/19/r107/ 植物園附近有兩處總統官邸,一為現任的,警衛重重,另一為嚴家淦故居,至今冷清未對外開放。 和嚴氏故居同一個街廓裡,臨博愛路的一條容易錯過的隱徑裡,則有幾間簡陋的木屋,插著國旗,還有個小壇位,擺著蔣介石的照片。 蔣嚴二人搭檔過正副總統,這個顯然有老兵出入的木屋小聚落,可是從前護衛終老之地?即使無這層連結,此處和不遠的現任總統官邸作對照,已是蘊含深意了。 大我新舍的窗內窗外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8/30/r078/ 往山區方向,過了臥龍街的和平東路三段上,人煙相對稀少,這裡有兩處為老兵而設的單身宿舍,名為大我新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他們的大半輩子也夠犧牲了,晚年國家分了個小小的窩,只管睡覺,吃飯衛浴一律集體公共。 這宿舍有一面緊貼著人行道及公車站牌,彷彿從窗戶探個頭,便能翻過圍牆、參與區外的生活。從前還看得到門口三、五老兵話當年。現下原住戶多凋零,僅見空蕩的屋子和椅子。 住在這裡的老兵們,沒有家室,只有同袍。他們會比較寂寞嗎?還是比常人更無牽無掛? 居陋巷而自得其樂,吳興街190巷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12/19/r114/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當然不是顏回,但我住過所謂的陋巷。門對門的小徑,左鄰右舍,基本上是一個整體,什麼聲音都是彼此共享的,天空也是。 說它落後紊亂,其實無須辯解,更無須浪漫化。它的功能是收留,彌補國家對居住權保障之不足。它是某些人的起點,或者中途島,自有其張力與溫度。待在這裡時,對世間人事物都會特別珍惜。這樣的環境,有感的自然有感,皺眉的依舊皺眉,但求相互尊重。 陋巷裡的店家也總特別有味道,比如家庭理髮店。對主人來說,那既是起居處,也是謀生處。那是個公私模糊的空間,顧客低著頭踏進別人的客廳,坐在通常無法調整高低的大椅子上。經過椅子前面的大鏡子反射,這個家的陳設、私物一覽無遺。牆上的照片、角落的舊書都透漏了些什麼。而在那樣的場域裡,也更容易聽到他們的或社區的故事。 我的陋巷早就被拆掉了,偶爾來到類似190巷這樣的地方,只是不忘本而已。(延伸閱讀家庭理髮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1/02/barbershop/ )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走路與健康之三(下)好好走路,顧好中軸是關鍵 Next Post走路與健康之四:走路是最小單位的動態冥想 You Might Also Like 城市中最有「植感」的電氣時代產物 30 9 月, 2022 從史前到現代,難以抹除的創作慾:塗鴉 22 2 月, 2023 走路與健康之四:走路是最小單位的動態冥想 23 4 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