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看不到的小徑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特色主題 功能強大的Google Map街景車記錄了世界各都市,卻不可能深入每一寸土地。那些如微血管的曲折狹窄巷弄,是城市的更細節,惟有你親自來到現場,才看得到。以下列舉台北的幾個街區,都有這樣類型的路徑。 在山城寶藏巖挖寶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05/14/r97/曾經是老兵與城鄉移民落腳處的寶藏巖,現在是國際藝術村,文青絡繹不絕。這裡是典型的山城,腹地狹小起伏,迷宮般的路徑與轉角,很能添加步行的豐富感。同樣豐富的,是那些連著小廣場小露台的店家與工作室。那些空間氛圍之所以迷人,不只是主理人的風格經營,還有山水自然共存,昔日原住民生活痕跡作底蘊。這是一條有疊加意義的小徑。 植物園旁的巷弄屋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08/19/r107/ 植物園物種繁複,園外的居住型態也極為多樣,並衍生出特別的小徑,如在224巷出現的「巷弄屋」。這非專有名詞,是我因著它空間構成所取的。眼前的木造建築其實是個集合體,由好幾戶縱向排列而成,每戶門前的空間形成加了頂的2弄,通往230巷(透著光的另端)。這是一條公私界線模糊的小徑,這迷你社區必定有著它的形成故事。 振興新村的綠色隧道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8/05/r035/在網路上搜尋振興新村,包括維基百科,首先跳出來的是香港的元朗。其實在台北石牌的振興醫院旁,也有一處振興新村。社區由幾排步登公寓組成,樓梯間皆刷成紅色。雖然門口由宋美齡落款,可幾處出入口都不明顯,是少有人打擾的地方,包括google街景車。村裡的樹長得茂密,頗和村外的磺溪相映成趣。 艋舺的磚牆後巷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06/04/r100/ 做為台北最早發展的區域,除了被刻意保留下來的剝皮寮,萬華還有哪些磚房聚落?艋舺公園後方的幾條子巷子或許有些線索。那是由艋舺大道與西園路二段夾出的、市區裡的化外之地。從50巷8弄鑽入,南側全是連綿的紅磚牆,枝幹盤繞,間或幾根木製電線杆,4弄則可看到廢棄三合院的局部。已是條少人走動的路徑了,這處林木覆蓋的區域,誰能訴說它昔日風華全貌? 藏在景美女中旁的334巷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7/05/r074/334巷極易錯過,可能是它與木新路三段這條文山區的幹道接壤,尺度落差大,相形隱密。一旁就是景美女中,校舍頗有歲月感與質地。這一帶的生活節奏,相較於市中心本來就是緩慢的,334巷更是如此。短短的,靜靜的,一邊是家戶正門,一邊是側面山牆,很有上世紀老台北的味道。 帝王故宮,庶民隱徑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6/06/r070/這條小徑特別之處是位於故宮旁,至善路2段341巷,地址雖明白,從故宮那端卻不易找到入口。入口橫跨的小河可能是外雙溪支流,沿途先有獨屋、幾間規模日漸縮小的三合院,最後以兩排連棟矮房組成的小社區收尾,接回大路。故宮蒐藏的多是帝王珍品,這條隱徑上,則收納了不同類型的庶民。 市場旁靜屋,吳興街190巷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4/12/19/r114/傳統市場向來比連鎖賣場有味道,所嵌入的街區亦然。晴朗的上午,吳興街上的早市人聲鼎沸,轉進190巷子裡,瞬間安靜下來。機車單車盆栽瓶瓶罐罐從狹小的屋裡漫出,讓路徑變得更窄更社會,信義計畫區與101大樓便在不遠處,各過各的生活。 忠勇街眷村巷弄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6/06/r071/芝山岩、外雙溪間有條不起眼的忠勇街,一旁有個精緻的小眷村,可能只夠你走5分鐘,卻彌足珍貴。在台北,還活著的傳統眷村已屈指可數。40 巷2弄是這個小桃花源的其中一條路徑,兩側家戶都有典型的小院子,圍成僅供人走的窄巷。它一端且是磚牆封著,這麼一來,google街景車就更進不來了,是以所有畫面,只現場限定。 更多Google看不到的小徑,可至https://www.veins-of-taipei.com/route/散步路徑中之「窄巷矮屋」類尋找。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抬頭看陽台 You Might Also Like 門道:入口的學問 19 12 月, 2022 路邊理髮:福德街 221 巷 7 6 月, 2022 爬升的姿勢:戶外樓梯 14 7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