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意義:初走與盡頭

圖/文:游擊手     

初走

        在路上閒晃,只要不盯著手機,能看的東西真得很多。冒出院落圍牆的玉蘭,公寓樓梯間變化多端的花格磚,新開的店面或永遠掛在轉角的那塊老招牌。這些是相對靜態的。至於街頭最美的動態風景,我以為是大人牽著幼兒,同行的畫面。

        你可曾注意其中的細節與傳達的訊息?

        以整個人類歷史來說,能直立行走已經好幾百萬年了。就人的一生而言,會走路則開始在一歲左右,早些或晚些,再來就可以慢慢跟著父母出門了。相對於在家裡從爬行開始、搖搖晃晃學著站直身子,能在街上行走自是意義重大。

         離開室內,感官所及不再是原本熟悉的事物,而是有陽光、微風、陌生人,形形色色流動的景觀,很像是社會化的初旅。

         幼兒還不算能完全獨立行走,多數要人牽著,只偶爾被放生個把分鐘。他們走路的狀態,尚無法像呼吸一樣自然,此外還要跟上大人的步距,故走來總是半跑半跳、跌跌撞撞,模樣有趣又讓人疼愛。

         小小孩走路的姿勢,就像他們的眼睛與笑容,非常純粹。

         跟著大人上街的幼兒,可能心不在焉(不知該看什麼),或剛好相反,轉來轉去的眼珠子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小小孩和大人對望的畫面也很美。彼此用最大的角度垂首與仰望,構成愛的交集。對話亦然,童言童語、吱吱喳喳,像樹上唱歌的鳥兒那般悅耳。

        此時,親子間有著最大的身材差距,接著消長,一個慢慢飆高、一個駝背縮水,呈現了時間的真相。

        對幼兒來說,一切都剛剛開始;對大人來說,則有傳承的意味。整個畫面就是療癒,同時又帶著希望。但這個階段卻非常短暫,比一生裡的童年還短。你若在街上遇到,可要好好珍惜,這充滿祝福的瞬間。

盡頭

        寫到這裡,就會想到自己的父親。容我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

        父親退休後,生活的重心,就是看報紙。那是他那一代老派的人,關心世界的方式。

父親生前讀報的溪旁長椅。

        電視偶爾是看的,但因為重聽,字幕又跑的快,就慢慢懶得開了。這樣一來,看報的時間就更多了。嚴格說,他不只是看,碰到認為重要的段落,還會一字一字唸出來,像認真的小學生。傍晚時分,他會到附近的公園散步,最後在靠四分溪的那張長椅坐下,從屁股口袋抽出折成奏摺狀的報紙,繼續看屋裡沒完成的部分。

        總是一個人散步,一個角落看報,那樣的日子,持續了快20年。長大後不知在忙什麼的我,有天像突然醒了一樣,覺得應該要陪父親散散步。那時他背早駝了,動作慢了,體力差了,走沒幾步路,就要找椅子休息。之後沒多久,他就倒下住院,再也沒出來。

         父親有記帳的習慣,詳細記著當日的花費及瑣事。他走後,我整理他的記事本,從一開始的鉅細靡遺,到最後半年,每日的紀錄僅剩寥寥數行,顯見已無心於人世。翻到有一天,只寫了短短一行字。

        「今天弟弟第一次陪我散步。」

        如果你還有機會,就別再等了,哪怕只有十分鐘也好。這陪伴的路,可能很漫長,卻更可能突然就消失。

        現在,我常陪失智的母親散步。母親身材瘦小,發起脾氣來,就更像小孩了。從前她牽過我,現在我牽著她,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