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連結隔絕的兩端,通行過程總是黑暗。一般我們意識到這樣的空間,多半是在不同的運具裡。那麼對於步行者,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除去連通的功能性,隧道本身的空間感是特別的。它形狀像根吸管,在吸管裡便有包被性,既封閉又庇護,還有它強烈的明暗對比。
在台北城裡,有諸多具隧道特質的空間。它們平常不大受到關注,或許因為區位上的邊陲,或許僅是鬧區裡的角落。但它們是有意思的,特別是以步行的速度去親近接觸時。那便不是經過,而是拜訪。不是快速略去,而是多點逗留。
這些具隧道感的空間,讓都市多了層次,也豐富了街區。倘若人生是一段長路,途經隧道,盡頭有光,那又代表著什麼樣的意義呢?解讀與感受應各自不同吧。

老街的時光隧道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5/04/29/r121/
說到台北的老街,迪化街應該很快就從名單中跳出來。它的老是可見的,具體反映在建築立面與產業之上,可以說,老街就是一條時光隧道。而一般人認知、了解的迪化街多指1段,它的時代氛圍是經由政府(特別是都市計畫)的力量保存下來,並與民間產生良性互動。可同樣是迪化街,來到2段,就是典型的老街自生自滅了,是以至今仍能留存的昔時原貌,實屬難得。
整體來說,2段的巷弄比1段來得窄及曲折,這方面更凸顯了老街的空間紋理。眼前這條幾乎只容1人通過的小徑,是與迪化街2段直交的伊寧街,街口斜對角為大橋教會,是見證馬偕在大稻埕宣教的歷史建築。仔細看,其頭頂是木天花板,兩側分別是石塊與紅磚,共同圍成了這隧道般的空間,而入口的原木製布告欄,也為這條不見天增添了古意。

年輕人攻佔的地下入口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7/07/r029/
經過這樣一個入口被塗鴉的類隧道,你會看上一眼嗎?會對裡面的空間感到好奇?甚或動念走下去探個險?台北總不乏這種曖昧的、異質的空間,像廢墟又像是裝置藝術,為都市的多樣添上一筆。
這是西門町某條巷弄裡的一棟大樓停車場入口。單從四周已被鬼畫符的塗鴉所攻佔看來,這棟大樓可能已無人使用,正等待拆建都更。但為何沒圍上鐵籬?而這裡可是西門町,特別在漢口、武昌街一帶,本來就是年輕人擦擦抹抹的熱區,可能讓使用中的大樓也無法倖免?但為何望下去有種蒼涼之感?
這地下室入口很有隧道的感覺,經過這通道,地底可能仍是個功能正常的停車場,或已改做它用;或可能空無一物,只蜷縮著三兩流浪漢或流浪狗。這一切要沿著坡道滑下去,才有答案。

山城綠色隧道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3/03/14/r065/
在所有的「類隧道」樣態中,由林木所組成的綠色隧道該是最受歡迎。一般指的隧道,是「在既有的建築或土石結構中挖出來的通道」,有濃濃的人工痕跡,冰冷堅硬。綠色隧道恰恰相反,以樹幹與樹冠為主體,共構形成大自然的包被感。這種包被且不是全然封閉的,有間隙的日光灑下,微風流動其中,蟲鳥參與其中。
林木隧道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當它成形後,又四季風貌不同,或者應該說,沒有哪兩天的形狀是完全一樣的。在台北,無論是仁愛路、敦化南北路及中山北路這些景觀大道上,或是徐州路、錦州街、溫州街、青田街的巷弄中,或是民生社區、各校園公園裡,都可見其尺度不一的身影。
這條氣勢十足的綠色隧道,則是位於陽明山山仔后的美式社區裡,末端且是囊底路,少人打擾。漫步其中,很是奢侈享受。

回家的儀式
台北的巷子不時臥虎藏龍、別有洞天。迪化街那些街屋當然是,在這麼窄的巷子與門戶裡,卻有幾進的縱深。這棟介於大稻埕、圓環與太原路間巷子裡的大樓也是,只是它低調的多。
以大樓入口為界,外是窄巷,內是悠長的通道,盡頭且繞了個彎。這個通道嚴格說來可分兩部分,前半部是穿堂,上了階梯到後半部,則是住戶走道。只是因為照明不足,白天走來也像是過了條隧道。隧道裡停滿機車、單車,參差著住家與理髮店,門口堆著雜物,像市區裡的任何一條街道,充滿市井味。
對這裡的住戶而言,回家與出門,都很有空間的儀式感。儀式感由這條類隧道所形塑,它並且是個轉換及過渡,通往以一個更大的市井,或是回到安靜的窩。

宛若桃花源入口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6/07/r011/
「…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陶淵明《桃花源記》其中的一段。很像是要經過如隧道這樣一個神祕空間,才能到達另一個理想國。
回到現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及其依附的更大的世界,自新冠疫情以降,戰爭、天災、通膨、關稅、政局動盪等苦難似乎就沒停過,也就格外渴望一處淨土。
這間如隧道入口的植栽店位於泰順街。泰順街與龍泉街一帶有段時間被稱為南村落,是已故作家韓良露為位於台北南側的師大生活圈取的別名。她認為好城市乃由一處處有個性的村落組成,區內多是生活小巷。
無論是南村落,或是這間猶如村落入口、須走進去才能一窺全貌的店家,彷彿給了身在混亂世局中的我們一些想像,或者移情作用。現代的桃花源在哪?入口在哪?彼端又是如何的「豁然開朗」?

地底之光,美之長廊
在台北,你知道最綿延密集的隧道是什麼嗎?就是捷運路網,以及與之連通的人行通道。儼然自成一個地下世界。雖捷運系統終究是為了交通,本非停留場所,但其穿越的走道,總不乏用心裝置者,致使走道不再只是走道,而是充滿意義的展場。
比如國父紀念館站的2號出口通道,這裡有以昔日雜誌雄獅美術為基底而展開的藝文長廊。牆上兩側布滿了刊物及傳記叢書的封面,以及前輩藝術大家的造像與簡介,很是在像捷運這樣講求速度的當代洪流裡,拉出一個沉澱的、人文的深度。
成立於1971年的雄獅美術,自許為當時「文化沙漠的台灣,撥下藝術的種子」,雖然已經停刊,美的種子早已開枝散葉。就像這面公共藝術的長牆,為這通道帶來了光亮。那光亮是空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橋下微隧道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6/07/r024/
這是士林橋下的迷你通道,大概只有在地人才會知道並使用。士林橋跨越了外雙溪,連結北邊的天母與南邊的老士林。這個小通道,則是穿過福林橋,連結了文林路兩側的街區,東側是前、後街街廓,西側是美侖街街廓。
除了區位上的隱匿低調,這個通道另有特別之處。與前幾處提及的「類隧道」不同,它是實質意義上的隧道,而隧道多給不同運具通行――回想一下日常在市區經過的大小隧道,鮮少具有這樣的行人尺度。窄而短。
因為窄,汽車進不來,行人頂多與機車單車擦肩。因為短,只消幾個步伐幾秒鐘的代價,就能完整體會穿越隧道的感覺。和自強、辛亥那些大隧道相比,它小的可愛,如鄰家巷弄。一如呼應這條可親的小隧道,藉其連結的兩處街廓,也是適合步行的。

整宅必有的社會隧道 https://www.veins-of-taipei.com/2022/09/12/r046/
整宅乃整建住宅的簡稱,是為了安置因公共工程被拆遷的住戶及違建戶,所蓋的早期國宅。既為早期,條件自然不會太好。台北的整宅,儘管區位不同、興建年代不同,但室內空間狹小是共同的限制。隨著家庭成員與什物的增加,家具多外溢至公共走道上。再加上採光不佳或無照明設備,形成了整宅中幾乎都有的一種空間樣態,一條「社會性」的隧道。
對外人來說,很難分得清正在這棟建物的第幾層樓。
這裡是信維整宅的2樓,每次我來這裡買粽子時,都會刻意繞上一段,或走完一整圈。這條社會性的隧道,構面複雜而有機,是整層樓的店家與住家,用他們的冰箱、桌椅、蒸籠、單車及各式立櫃所組成。
即使多在暗影裡,看不清輪廓,也感受得出其中的故事性。隧道盡頭是這棟整宅戶外旋轉樓梯,光從此處缺口鑽了進來。年代久遠、狀況不佳的整宅,每每在討論都更的名單之內。住戶對改建曙光期待的程度,可能與他是否能承擔「更好環境」的改變成本有關。無論未來怎麼走,都該記得這條隧道上的故事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