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迪化街2段,及其小徑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庶民生活 / 時光 / 空間變化 / 窄巷/矮屋 迪化街在歷史、產業及都市保存的議題上,都堪稱台北的街道名片,但那指的是1段。2段周遭則為另個世界,較無觀光客打擾,是風景清淡的生活。 從捷運大橋頭站1號口出來,首先來到延平北路三段,它貫穿街廓,沿街都是台式的古早味美食。這一帶也稱延三夜市,是本區相對熱鬧的地方。 附近有間稻江商職,就是一棟樓房的迷你規模,和一旁大橋國小的廣大校園形成強烈對比。印象中從前的雙十國慶遊行,電視上都會看到該校學生參加。 本區「大橋頭」之名乃因台北橋。橋橫跨淡水河,前身在清朝即有,從木橋、鐵橋到現在的六線道水泥大橋,一直是雙北大稻埕與三重埔間的重要聯絡道。現今的台北大橋,則以上下班的「機車瀑布」地景聞名。 迪化街1、2段以台北橋為界,不同於1段的高知名度與人潮,2段低調閑靜。但因無1段有都市保存的介入,早期街區的傳統立面所剩不多,這排例外。 痕跡多位於巷弄內。如迪化街2段23巷,這條小徑未直接連上迪化街,短而彎曲,像小迷宮,內有已成廢墟的磚造物,左側還有個用途不名的大爐具。 主街往北走,出現了直交的伊寧街,一條比迪化街2段還窄的小街。往西方向更窄更特別,由木天花板、石塊與紅磚圍成了隧道般的空間,出口的木製布告欄更添古意。 往東的伊寧街跨過延平北路後,有條與之平行的短街景化街,端點為景化公園。原址是古厝及蓮池,後由家族捐贈,是個維護良好有典故的社區公園。 迪化街1段常見的一些年輕人經營的創意店家,在2段較少見,反而在伊寧、景化街區中開了不少。這間的入口細節很有看頭。 隔條街,一間營造光環境與客製燈具的設計公司。店名「瓦豆」也是有典故的,源於晉代郭璞注的《爾雅‧釋器》。 回到迪化街2段,伊寧街交口不遠處有台北大橋教會,門拱設計很有特色。 迪化街2段83巷,是街區另一處曲折有味道的巷弄。 汽車進不來的83巷兩旁都是矮房,小戶人家自有他們增添喜氣的方式。 巷弄轉角的木屋與磚屋,木屋的門、窗也都是木製的。 位於83巷另側出口的老屋,和2017年拍攝時相比,多了鐵皮、鐵架,排油煙管穿牆而出,整體氣色也黯淡了些。但總比拆掉好? 迪化街2段續往北,跨過昌吉街後形成了約60度的斜角。昌吉街上一棟舊式磚房,2樓的通道看來頗有寬度。 斜街上的小早市,由幾家老商店、米行及簡單的蔬果、肉攤構成,不同於1 段的永樂市場,非常在地。 市場旁的一條小徑,尾端在迪化街2段上。尋常日的上午,騎樓下的桌椅會圍著三五大嬸阿媽聊天,只是不知樣的日常與老街區,能維持多久。 手感地圖 同07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南機場:中華路、西藏路 You Might Also Like 你不知道的故宮旁隱徑 6 6 月, 2023 盆地南端:景美女中周邊 5 7 月, 2023 矮房聚落的生命之樹:臥龍街、嘉興街 21 2 月,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