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的理由(一):小我篇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街頭想想 圖/文:游擊手 走路很日常,像空氣般存在,可你有仔細想過驅使你邁開腳步的動機? 我們天天都走路,差別在於時間的長短,以及,把它當作一種移動方式,或是目的。若是後者,似乎要有些上路的理由。它可能不只和自身的小我有關,也涉及它者及大我的面向。以下先列出幾個和切身較相關的部分: 之一健康 走路的理由,或者好處,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健康了。 運動總有益於健康,而走路作為一種運動,較特別的是其全方位性。不只在於腳與手的擺動,還包括步行時,視覺、聽覺、嗅覺與觸覺的打開。也還不只,甚至延伸至思考及生活節奏態度的調整,涉及了腦部與心態。這是真正的全身運動,並在身心(或加上靈)中找到平衡。 在搜尋網站上輸入「走路的好處」,答案洋洋灑灑,這裡提供幾個主要切入點。「腳是第二個心臟」,這句話已代表一切,活著就是要多走動。科學家很早就證實,走路與大腦活動的連動性;延緩大腦老化、避免失智,對當代高齡化的社會格外有價值。即便老病離你/妳還很遠,走動所帶來的優美而健康的體態,就夠吸引人了。 近來的國外研究顯示,走路能降低各種疾病的死亡率,走路的功能性,也無庸置疑了,何況還遠遠不只這些。 那麼還等什麼呢?你可能要考慮的是,在操場繞著圈圈、或是穿街走巷,我們當然建議後者。 之二觀察的樂趣 若健康是走路的首要好處,那麼現場的閱讀,便是走路的首要樂趣。 即走讀。和盯著紙本、螢幕等載體不同,你就在現場,身處閱讀的文本裡。要翻頁的不是手指,而是雙腳。因為行走的緩慢速度,以及可隨時停留,這讓步行者更容易看到環境的細節。 都說認識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路。 比起長時間掛在網上、那些虛擬的海量的瀏覽,真實而緩慢深入的閱讀,自有其意義,是全然不同的感受。 走讀可以拉出幾個面向。它本質就是一種環境探查,而探查有不同的角度:鳥瞰、近觀;低頭、仰望;各種題材的挑選。並因著時間的累積,進而開發出新的視角,帶來新的樂趣。過程中,培養與增加的不只是觀察的敏銳度,還有好奇心,林林種種,都加溫了人和城市的感情。 而這些觀察所得,或擺在心裡,或用街拍、文字、素描等方式記錄起來,並進而分享出來,如觸媒般吸引更多的人去到現場,用步行的速度閱讀街區。只要打開心與眼,這城市回饋你的往往比想像的要多。 之三偶遇與驚喜 有在路上遇到老友的經驗嗎? 要遇到些什麼,得有物理條件,以像街道這類的公共空間為基礎。因為在那樣的開放場域裡,有各式的人及活動,豐富無比又充滿隨機,故易有驚喜。 這裡的相遇多發生在移動過程中。除了走路,尚可擴大到其它的公共運輸工具之上,如公車、捷運等綠色移動。因此,若從某地下停車場到另個地下停車場,藉電梯直抵目的地,或一直宅在家中,便難有奇遇了。多在外頭走動,才能大幅提高機會,這是簡單的機率問題。 相遇的不只是人,在公共的動線上,更吸引人的是各種活動。那可能是一場導盲犬的街頭募款、一卡車品項特殊的流動攤販,或在公園裡循著圍觀的目光,看到五色鳥的餵食秀。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所有的照面都是新鮮的、甚至是值得期待的。 城市的精彩,本來就藏在大街小巷的行人與活動裡,等著彼此相遇,擦出火花。除非你是名人怕被認出,不然就多上路吧。 之四思考 「我只有走路時才能思考」,這是法國18世紀思想家盧梭的名言。 這句話絕非個案,它道出了許多古今中外哲學家偉大思想的產生地,而對普羅的我們來說,那些珍貴的靈感,創意,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乏是藉由走路過程中得到的。 走路和靜靜安坐一處不同。前者在不斷移動,有著外部空間變動帶來的刺激:擦肩而過的學生、用詞跳tone的廣告看板、長出嫩芽的老樹…這樣的刺激藉由眼、鼻、耳、腿傳至身體,給了大腦非常多樣的思考基底。 同樣的,書籍,網路,一屋子人的激辯與漫長會議,都能提供一些養分,但若仍然打結,或許再試試一趟脫離喧鬧的漫步,沉澱後,看能否開花結果。 走路帶著獨有的身體擺動節奏,緩步而行時,看似閑靜,而腦中的思潮,可能正波濤洶湧呢!! 美國當代作家羅伯特在《故道》一書中說得好,「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 之五放空與自我療癒 都說散步散心。走路的特別在於,心情好時能走,心情糟時更需要走。 驅動這種心情上、心境上改變的力量,就是來自於移動。移動包括了身體在動,空間也跟著轉。勞動能移轉注意力,外部環境則能疏通內心的困境。 看過《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這部電影嗎?女主角(瑞絲·薇斯朋飾)遭受親人離世、婚姻失敗的接連打擊,導致酗酒、性生活氾濫。為了自救,她踏上貫穿美國西部荒野、全長超過4000公里的太平洋屋脊步道。歷經中途放棄再上路,終至整個人脫胎換骨。 那是一趟療癒之旅,也是一趟自我對話之旅。 現實生活中,遠方固然有天堂,但天堂卻未必非得千里迢迢。或許城市、近郊裡的任何一條巷弄、山徑,都可以是救贖之所,轉身即可得。 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要在人群與社群平台上「經營自己」,有時已不分清那些扮演有多少真實,適時的放空,或能繞開憂鬱與迷惑。 這個時候,一段留白的、和紛擾生活保持某種距離的路徑,是多麼重要。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走路與健康之四:走路是最小單位的動態冥想 You Might Also Like 民權松江路口的裏世界:行天宮地下街 23 5 月, 2023 萬華長順街警察宿舍:立體眷村何去何從 2 1 月, 2025 異世界的街頭快閃週年慶:中元普渡 30 8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