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移動之一:捷運

圖/文:游擊手

        路上總有老靈魂與小天使,他們未必相識,卻對某些事心照不宣。        

低頭與抬頭

        列車微微搖晃,我和女童分坐走道兩側,視線皆面向窗外。她跪坐在椅子上,指著玻璃外流動的街景,開心分享她的發現。但身旁打game的哥哥沒搭理,低著頭的年輕媽媽也沒搭理,說不準在回訊息、追劇還是找資料。

        那女孩不過是三十年前我們的縮影,也是當代啟示錄。昔日的交通,選擇不多、質地單純。那時夏天的蟬聲似乎比較響亮,太陽卻相對謙虛。若在車上,很是在意有個靠窗的位置。

        後來啊後來,捷運與手機相繼降臨,接力形塑了一座都市的現代性。在捷運列車上滑手機,本質上是一種雙重移動,目標既在網路彼端,也就不在乎身邊是誰怎樣的風景飛去了。但我選擇抬頭。每個低頭入夢或入手機者,都掉入了各自的世界,冷眼環視眾生,其實頗有唯我獨醒之感。

        這城市被汽機車攻佔已久,私人運具替氣候暖化及停車需求增添柴火,排擠了綠地公園,好在,捷運為公共運輸補了劑強心針,並重新結構化了臺北。不同顏色的幹線,串起沿途場站、編上號碼的出入口及外擴的十分鐘同心圓步行距離,在清晨5:30至深夜11:30間,自成另個國度。高架的捷運則提供了我們遊走城市時不同的視野,能俯瞰木棉樹冠或老公寓的陽台、屋頂――特別在一座座天橋被拆了之後。   

臺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列車上的眾生相有時比手機裡的世界真實有趣

        六節相通的列車,很像一條移動的街道,五湖四海,單車狗狗都進得來,正面側影皆有戲。發呆的爺爺,補妝的OL,戴著鮮豔耳環的壯漢老外,圍著中央扶手欄杆嘰嘰喳喳的高中生。縫了又縫的提袋,掛滿公仔吊飾的背包,白頭髮、花毛帽,耐穿或不耐穿但流行的各式鞋款…

        從他們的裝扮動作表情與對話,很可以發展成一部小說,那同時也是一幅臺北版的清明上河圖。

        有次一隻白色拉拉領著主人進了車廂,安靜趴坐在椅下。列車來到大站,一群人擠上來,我在對面看著那些碎步近逼,擔心不已――還是發生了,導盲犬細瘦的腿被痛踩,幾乎同時,從各處也傳來好幾聲「啊!」苦主當然也汪了一聲。旋即一陣慌亂地安撫、道歉,成為低氣壓周一上午溫暖的一幕。我是竊喜的,原來心留現場的仍大有人在。

高架捷運提供了移動者遠眺與鳥瞰城市的視角

        捷運以淡水線最精采,穿越地底、平面、空中三種維度。特別是過了奇岩站後,水泥森林朝兩側退去縮小,山河逐漸環繞,天地同時開闊起來。這條城鄉通道前身是鐵路支線,現代重疊著歷史。若有幸,某個乘客稀疏的魔幻時刻,你會遇見位戴著斗笠、一身黝黑的農婦上車,提醒著滋養我們的那片田地猶在。

        這個時候,捷運似乎脫離了速度的意涵,變得有些悠遠了。

原全文登於2025年8月5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本網站依主題另行配圖編輯,分四篇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