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證:藝術家姚瑞中的非暴力不合作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走路與閱讀 《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VIII》 文:江晨 《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VIII》,姚瑞中+LSD編著,出版經費幾十萬皆來自姚,有點像做善書。圖取自姚瑞中網站,特此致謝。 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學生一起執行的《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計劃已做到第八期,從2010年開始,持續到2025年的當下。 概要的講,這個計劃就是姚瑞中帶領學生走路,田野,踏查台灣各地的「蚊子館」,拍照記錄,學生們寫下感想,最後集輯成書出版。然後,他將出版的150本書,免費郵寄給三類機構:圖書館、立法院、相關單位。 「蚊子館踏查行動」的具體方法如下: 「用google搜尋,問家鄉 親友或路人,探詢敵對政黨的在地民代,查新聞報導(媒體說法)、 監察院公告的糾正文(政府內部監督單位的說法)、公共工程標案公告、編輯上述資料,並經由藝術家與學生之間對於這些方法的教授、學習與實踐,才得以將十幾年來,存在於台灣各城市、鄉間的記憶碎片,用上述這些沒有『設備補助』,沒有『專案撥款』、日常即可進行的民俗方法,進行『採拾』與『縫補』」。(見學者黃建宏的文章「報銷的記憶與記憶的拾荒」)。 台東縣東河鄉尚德國民小學圖書室(攝影/姚瑞中) 捧著厚達765頁如兩塊磚頭的第八本《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出版物,腦海裡浮現出印度人甘地走路的畫面。 法國哲學家斐德利克.葛霍在《走路也是哲學》一書中,如此描繪: 「一九三0年三月十二日,甘地帶領七十八位弟子啓程長征,四月五日,在走了一個半月之後,他終於抵達印度洋畔的丹地,與弟子們一起守夜祈禱。隔天早上八點,他走向大海,下水游泳,隨後回到沙灘上,在齊聚該處的數千民眾面前以莊嚴肅穆的態度做出當時英國法律禁止的動作——他慢慢俯身拾起一把鹽。」 彼時,英國殖民當局壟斷食鹽採集,並徵收不合公理正義的食鹽稅。在漫長的長征中,甘地帶領越來越多的跟隨者祈禱、走路,演講。 此前,姚瑞中已經出版過《廢墟迷走》與《廢島》兩本關於廢墟踏查的書籍,海市蜃樓計劃的不同在於,如果說此前他是單打獨鬥的藝術家,這次則是團體作戰。 在記錄2010年海市蜃樓計劃的紀錄片《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中,接受導演羅秀芝訪談時,姚瑞中說,他「就像孫悟空一樣,毫毛一拔,有很多小孫悟空去做這些東西(有了很多分身)。」採取團體行動的方式,一則他要趕上政府活化蚊子館的速度,二則是希望讓更多學生也擁有廢墟踏查的經驗。 實際上,海市蜃樓計劃和姚瑞中以往的藝術創作一以貫之,從《本土佔領行動》、《反攻大陸行動》的政治地理學反諷,及肉身、現場、行動的方式,對歷史和現實提出挑戰,到如今的海市蜃樓計劃依舊延續此種脈絡並有所發展。 如果說《本土佔領行動》、《反攻大陸行動》的矛頭指向「台灣主體性問題」、「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海市蜃樓計劃則直接聚焦台灣的選舉政治、土地亂象,背後牽涉更廣。十五年來踏查的台灣閒置公共設施無不是納稅人的血汗錢,但計劃之所以持續至今,一則是姚瑞中和學生的熱情和大願力,一則是因為政商勾結土地政治亂象不止。 作為藝術家,姚瑞中帶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大美術系與圖傳系與台大攝影社旁聽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以攝影工作坊的方式,發動大學生回故鄉進行拍攝踏查。 「這是一種圖鑒檔案式」的社會田野,姚瑞中在紀錄片《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中說,海市蜃樓計劃的優勢在於,和硬邦邦的學術文章與冷冰冰的政府公文不同,「參與的大學生有很好的美學訓練,有洞察力,有感性的文章,和柔軟的心靈。」一則有圖為證,一則有師生對這片土地的熱忱在。 第八集出版後,姚瑞中再次將書寄送給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圖為回信。(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計劃以照片與文字立檔,即立此存證。閒置公共設施的施政者與所有參與者就都被記錄了下來,儘管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危,成書出版後,沒有明確標示出當事人是誰,但看過已經記錄在案的訊息——設施地址、主管機關、建造日期、建造經費以及學生的採訪記錄,有心者不難找出相關機構與人員。 海市蜃樓計劃影響深遠,行政院院長曾出面請益從敦請相關機構在一年內解決,雖然像所有的政治謊言一樣撿不起檢視,但足以證明該計劃的影響力。台灣之外,海市蜃樓計劃也被很多國家和地區邀請參與藝術展覽。 姚瑞中並沒有做尖銳的對抗,他只是帶領學生拍照、訪談、記錄、出版,如同甘地帶領他的弟子們走路、祈禱、演講,不回應敵人的挑釁。 他們都面臨不理解的人的質疑,姚瑞中當時的處境,讓人看了更為辛酸,同樣在紀錄片《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中,有學生質疑姚瑞中利用學生創作作品。 實際上,他在出版物上都會完整署名學生的名字,海市蜃樓計劃編輯出版的全部經費及學生回家鄉田野的一半路費都掏自姚瑞中的腰包。 海市蜃樓計劃除了立此存證的檔案歷史意義,作為老師姚瑞中也在嘗試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他注意到「當代藝術院校的大學生視野盯在西方的標準上,或者僅僅關注藝術市場,對自己所生活的鄉土並沒有切身的認知。」長此以往,並不利其藝術生涯的發展。 回鄉探查閒置公共設施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重新認識生長的土地之際,也和父母多了一份互動與連結,更有學生在踏查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和方式。 彰化縣台汽客運(舊)彰化總站內部攝影_凃佩昕(姚瑞中提供)。 海市蜃樓計劃是姚瑞中帶領學生進行的浪漫主義社會實踐,也是他對學生和社會大眾的一場廢墟啓蒙。所有的人都會死去,建築物也是,但這些閒置的公共施設留下的人類慾望的痕跡更觸目驚心。 走路踏查也好,拾荒補漏也好,檔案存證也罷,緊要的是行動,行動就是力量。百代之後,這些施政者做的事情,都已經被記錄在冊,好像上天有一雙眼睛盯著這些政客們。 這是藝術介入、參與社會與生活的活水樣本,海市蜃樓計劃也是姚瑞中和學生們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部分內容參考: 姚瑞中個人網站:https://www.yaojuichung.com/index.php?page=home&language=CN 黃建宏:《報銷的記憶與記憶的拾荒》 羅秀芝:《在廢墟看見一道彩虹》 Tags: 走路與讀書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孤獨移動的啟示 You Might Also Like 走路禮讚:走路能走多遠,能走多深 28 5 月, 2025 走路指南及身體使用指南 11 6 月, 2025 放輕鬆,不要努力 14 5 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