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在樹梢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街頭想想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圖/文:江晨 「雖然離地只有五、六公尺,突然發現整個視野都不一樣了,跟站在地面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從平面突然拔成立體。我感覺到身處不同的空間,那種感受極難言喻———後來的整個晚上我都處在一種過度的興奮中,沒吃到晚飯的飢餓和晚上例行的上課也不能阻止我一遍遍回想懸掛在空中的莫名感受。當時我就知道,我想要繼續爬,去更高的地方,去看看更不一樣的世界。」藍永翔在二十年後,如此回憶當年的情境。 這種在樹上的高峰體驗,成為她專心投入森林系學習的動力。在春山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一書中,可以讀到藍永翔的故事。 不同於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不願意回到地面的被動反抗,藍永翔是主動選擇攀樹,研究樹冠層。 為了在樹冠上幾分鐘的靈光體驗,她從嚴格控制變量的實驗室走到了充滿各種變量的森林中。 藍永翔從台灣扁柏到台灣雲杉、錫卡雲杉到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再到台灣杉一路攀爬。她的爬樹之旅也從台灣棲蘭山區、塔塔加、美國阿拉斯加、奧勒岡州沿海地區、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再回到台灣。 在藍永翔的筆下,科學研究浪漫與嚴謹並存,感性與理性兼具。一個人就為了想爬樹而一路讀到博士,但爬樹並不簡單,除了有基本工具的準備與維護,如何在惡劣天氣中繼續爬樹則是不小的考驗。況且,爬樹不是為了看風景,而是要採樣。當你在兩年時間內,每個月都要到山林裡的二十四棵台灣雲杉上取樣,每棵樹有上、中、下的裡、外側共六個採集點。如此,爬樹勢必成為一件辛苦的事。但看起來,她甘之如飴。 除了樹本身,與之相伴的苔蘚與地衣也成為她研究的對象,在書中有詳細的科普。 而台灣雲杉甚至成為她的心靈導師,長久的觀察與研究使她和雲杉建立了不同於一般人的聯結。後來在美國求學遇到挫折時,去附近的雲杉樹下坐坐,靠在與台灣雲杉相似的樹幹上,曬著類似的太陽,「很容易就想起曾經在塔塔加台灣雲杉上享受的時光,就能平靜下來,繼續面對現實的挑戰。」藍永翔在書中寫到。 筆者曾經在雨中看過台北植物園的樹,聽到它們「快活喝水」的聲音。在台北某處練武場學習北方長拳時,師姐提醒我要像一棵樹一樣腳根紮入大地,頭頂青天,四肢舒展像枝椏吸收陽光與能量。也曾經在台北孔廟背靠一棵大樹,呼吸新鮮空氣,在圓山考古遺址附近圍著大樹散步,試著從它們的視角觀察大地和天空。 藍永翔通過這七棵樹看到了什麼? 她在書中感慨「人生很多時候,儘管早早立下目標,卻無法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直線前進。」學術生涯伊始,她就想專門研究老熟林的樹冠層生態。但後來因為計劃和經費的走向,逐漸偏向造林地與森林健康,博後基本上都圍繞著病原菌打轉。「縱使我想盡方法在一堆計畫之中私心參雜著老熟林的研究,努力待在樹冠層上,卻總是感到在不知不覺中離自己本來的目標愈來愈遠。」 藍永翔隨口將這種迷茫和認識不久的研究員說起,沒想到對方講到自己剛畢業時也曾覺得不知該往哪裡去,隨後,這位研究員說了一段極精彩的話: 「因為我們做的是很少人感興趣的冷門學科,就像是走到沒有山徑的荒野,你看得見很遠的山峰,眼前卻沒有路。但如果你朝著目標一直堅定地往前走,你會找到那條只屬於你的、彎彎曲曲的迂迴小路。也許會耗費比較多的時間,也許你要停下來好幾次重新尋找路徑,但只要你知道要去哪裡,終究會走出自己的路。」 「道」的意思是帶著頭腦(思考)的行走。因為樹冠層的旅行,藍永翔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她後來意識到,「當我一個一個計畫做過去,一年一年野外出下去,和不同的學者或者單位合作,接觸不同的知識和研究領域,就像是一棵朝著四面八方生長的樹,也許落地發芽的位置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有空間、有機會就要長過去,緩慢而彎繞地建立一個穩定的樹體。有時多發一點根,去尋找水源與養分;有時多長一些葉子,去爭取上方的陽光;有時,要留一些碳水化合物給自己,在病蟲害入侵時有足夠的防禦物質。等到自己成為優勢木,那些生長的痕跡就是生命的軌跡。」 《旅行在樹梢》最打動我的倒不是藍永翔的科普,也不是她如何介紹七棵樹及相關的生態知識,而是經由樹,她認識到自己的熱愛與局限,乃至人類的局限。她告訴我們不要以「擬人化」的方式去浪漫化一棵樹,試著從它們的角度出發。比如人類喜歡的森林芬多精其實是樹抵禦的結果。 「老師,我想爬樹。」「教練,我好想打籃球。」這種種癡愛,會成為人生之路的指引,甚至成為路本身。 人,因為走路,而變得流動與開闊,無論你走在大地、海洋、天空、還是樹梢。 《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著 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2025年5月版 Tags: 走路與讀書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走路指南及身體使用指南 You Might Also Like 走路與健康之四:走路是最小單位的動態冥想 23 4 月, 2025 走路與健康之三(下)好好走路,顧好中軸是關鍵 31 3 月, 2025 同行的意義:初走與盡頭 6 9 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