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地標:水塔

都市裡那些曾經各據一方的大型獨立水塔,很像一艘艘降臨地表的登陸艇。而城市的樓房越蓋越高,越蓋越奇,這些昔時的地標,隨著所在的老區,漸漸斑駁褪色。但水塔各異的外型,仍豐富了城市歷史的天空線,它們傳遞的其實是那兩句老話,「節約用水」「飲水思源」。

早期大型水塔主要出現在兩種區域,一種是集合住宅,如眷村、國宅、整宅等,另一種是學校。為了足夠的水壓供水,它也必在該區高人一等。當然,這些在電梯大樓出現,水塔分散至各建物樓頂後,便不復存,成為落寞的地標。

水塔一般呈圓形,中正高中的水塔,頂端造型如蛋糕。水塔的「腳」一般都有些斜度、慢慢撐開,這座是完全垂直,算是少見。

位於外雙溪衛理女中附近的這座水塔,儲水槽拉深,呈長筒狀。

中山國小的水塔在外型上最像飛碟,這天上頭站著人,比例對照起來也似飛行器的尺度。此照是站在天橋上拍的,林森北、民權東交口的這座天橋已拆除。

萬大國小水塔的造型,酷似甜甜圈。

南港駕訓班附近社區,一個天圓地方、黑白對比的清簡水塔。

絕大多數的水塔都是圓形的,天母新村的水塔則為方形,瘦高細長的腿頂著白色盒子,可謂稀有品種。

這個中型的水塔,可能已退役無人清洗,遂有攀藤肆無忌憚的幫它上了色。

有些水塔會漆上名稱,自然是能見度高且醒目的名牌。這是明德國中。

萬華的人壽一村四個大字,上了全身大洋綠的水塔,其基座是一個辦公空間。

華江整宅的水塔,是我在台北見過最大也最繽紛的。它的龐大可從其鄰近的公寓烘托出來。

相較之下,齊東街日式宿社群這個貌似水塔的設施,就顯得很迷你,恰反映供水量的差異。

出了台北城,貼著台灣海峽,這是台中高美濕地的燈塔區,水平延伸的建物群
中,立著一尊同色系的水塔。無論何處,水塔總是提醒著人類水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