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方舟:植物園 Post author: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空間變化 / 時光 / 自然風 和市區內其他土地相比,台北植物園絕對是個自然寶庫,而就農業部林試所轄下的6座植物園而言,它卻是最具人味,彰顯了人與植物的深刻連結。 植物園在和平西路與博愛路各有處主入口。博愛路的門柱上有「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植物園」幾字,為書法大家于右任所題,入園後,有兩排肯氏南洋杉相迎。 此為台灣第一座植物園,位於市區,占地超過8公頃,區內足以包容各式各樣活動相對靜態的人,且互不打擾:打拳的、攝影的、觀察植物的、做研究的、吸取芬多精的,或就是散步經過。 無論進行什麼活動,共同的福分,就是被濃厚的各類植物層層包被著。 植物園也分布著不同的水域,最大最廣為人知的是荷花池。不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寬廣平靜的湖面一樣迷人。 園區的路徑四通八達,有大有小,有曲有直,還有三條為保護棲地而架高的木棧道。經由它深入密林,很像是穿越了綠色隧道。 這座溫室及延伸鋼架是歷史悠久的植物園新景點,也是「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一部分。除了全台轄下的6座植物,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還結合學校與民間機構,為生存受威脅的植物建立分散的避難所,保存永續命脈。建築採低度設計,很能與周遭植物融為一體。 園區早期的溫室,建物本體帶著一種古樸的味道。 高大的吉貝木棉,原產地亞洲、熱帶非洲及美洲。在園裡走讀,處處都是植物解說名牌,熟悉的少、陌生的多。 比起需仰望且獨霸一方的巨木,這方小天地是盆栽尺度,俯視一覽近十種墾丁的熱帶植物,兩者是有趣的對比。 多肉植物區。園區的主題分區不限於植物學上的,還有關於文學、佛教與12生肖等,展現了植物與文化及華人世界的各種連結。 乾燥的多肉植物區旁,卻是沼澤溼地,有隱密的小渠流過。附近還有環境陰涼的蕨類植物區。 在以自然為基底的園區中卻有兩處古蹟,皆靠近和平西路側。一為腊葉館,它是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館內此櫃展示的,為早期採集人員上山下海的裝備。 館內外有諸多為台灣植物研究播種的大學者的介紹,其中最特別的是「林火塗先生紀念碑」。它是日據時代的日籍園長為一位勤奮工作30年的台籍員工所立。向幕後英雄致敬,也提醒我們,在都市裡照顧好這片森林,需要多少無名園丁。 另一古蹟為清朝時期的建築「欽差行臺」,此地非原址,乃由別處遷移而來。 植物園不只區內物種豐富,區外也不遑多讓。與其多角邊界相鄰的有兩大系統,一為各式各樣緊貼邊界的住屋,從豪宅到臨時搭建皆有。另為泛稱南海學園的文化教育設施群。圖為蓮花池旁的歷史博物館。 於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鳥瞰植物園。城市的人類不只受到植物庇佑,從教育的面向來看,我們要從植物身上學習得還非常非常多。 手感地圖 正19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彼端有光:隧道空間的表象與意涵 Next Post建物的微風景:信箱 You Might Also Like 忠誠新村:機場西邊三角街廓的村落們 24 10 月, 2022 淺院聚落:錦安油杉社區 19 3 月, 2024 想家的時候:同鄉會 21 7 月,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