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與健康之三(上)好好走路前,解放小腳趾

文:江晨

——從現代醫學 、運動與筋膜說起 

        近年來,筋膜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它掌管了張力傳遞、傳導能量、以及主宰大部分的本體感覺。本體感覺也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自律神經系統。

        但到底什麼是筋膜?筋膜和正確的走路姿勢有什麼關聯?

        走路:內在台北(網站)號召大家走路。期待通過走路,讓「人變得更深刻,城市變得更永續」。

        此次就現代醫學之筋膜的角度,採訪基隆長庚中醫針傷科主治醫師王朝慶,來討論走路與健康的關係。

         王朝慶是基隆長庚醫院運動醫學團隊成員,台灣肌痛醫學會課程講師,《解剖列車:針對徒手及動作治療師的肌筋膜筋線(第三版 、第四版)》中文譯者之一,同時也熱愛運動, 研習古典射藝,曾完成數場226超級鐵人賽與數十場全程馬拉松賽,持續參與百岳縱走與海上長泳活動。

         以下為採訪內容,江晨簡稱江,王朝慶簡稱王:

         江:請問什麼是筋膜?屬於中醫還是西醫的討論範疇?

         王:筋膜應該算是現代解剖學科學的一種。

         用橘子打個比方,剝橘子的時候,可以把裡面的果肉,看作肌肉,果瓣膜和中間白白的絲及果皮,可以看作它的筋膜。也可以說肉以外都算筋膜,這種說法對動物、植物都適用。

         從二十世紀後期開始,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筋膜的重要性。發現它有很多用途,最簡單講的是把人身上的肌肉給串聯起來,提供張力的連貫性。

         肌肉傳達力量必須依靠傳導媒介。好比我們兩個在拔河,我跟我後面的隊友,都像串在肌筋膜上的肌肉一樣,被(繩子)串起來。中間要有一個力量傳導的媒介,筋就有點像拔河的繩子。

        筋膜还有一些細胞生理學的意義,給我們身體提供感受本體覺(注1)的功能。

         筋膜是一個整體。《解剖列車》我參與的是第三版跟第四版的翻譯。第四版我被分配到談比較多學理性的部分,其中提到一件事很好玩。新鮮的筋膜橫切的時候,能看到它折射出來類似於彩虹一樣的顏色,像台南溫體牛肉橫切可以看到的顏色。之所以可以看到這樣的光,是因為筋膜有一個形態叫做液晶態。液晶是光、聲波、震動特別好的導體。

       《解剖列車》的作者覺得,我們身上的筋膜,就跟佈局在我們身體裡面的天線一樣。如果瞭解這些天線對應什麼頻率,怎麼樣鍛鍊這些天線,然後調教它,可以更好地運用身體。

        譬如說,練拳、練瑜伽、練氣、打坐,有時候必須要做個起手式,也許是為了把身上的這些經筋,做成一個張力結構,有這個張力結構,共振才會容易出現。

        江:從筋膜的角度看,走路應該注意什麼?

         王:走路會用到大腿的肌肉、小腿的肌肉、腳底的小肌群,甚至髖這邊的肌群也會用到。走路單腳著地時,整條脊椎都要出力,負責平衡。手會擺動,協助身體平衡。

        怎樣讓動作更流暢,拉力更流暢?我們不能只考慮到單一肌肉,單一肌群,是全身的這些肌肉一起運作。對運作協調起作用的就是筋膜。

王朝慶參與翻譯的《解剖列車-專為徒手與動作治療師準備的肌筋膜經線》

         江:我們在日常中怎麼維護筋膜的健康?

         王:首先我們必須要有好的硬體,好的動作模式才能够安裝上去。就好比我今天用的是十年前的手機肯定跑不動最新的作業系統。雖然我們一樣都會走路,可以應付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可是動作品質的流暢、細膩度是不一樣的。

         考慮到筋膜怎麼樣在走路裡面發揮作用,或者我們要維護它。可以先從一些硬體,比較關鍵的地方入手照顧。這些關鍵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腳踝還有腳趾。

          人的腳,大腳趾最大,第二大的是小腳趾。剛出生的小朋友小腳趾很大隻。早先的原住民,一輩子沒穿鞋,腳趾都是岔開的,好像樹的氣根。當然,這裡指的是新生兒與幼兒的原始設定,還有未經現代社會環境改造的狀態。但在長大的過程中,因為生活環境與狀態的演變,我們的小腳趾就越來越萎縮。

嬰兒的腳,請注意小腳趾,圖片攝影可貞

原住民的腳,圖由王朝慶提供,引自帛琉國家博物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9B%E7%90%89%E5%9C%8B%E5%AE%B6%E5%8D%9A%E7%89%A9%E9%A4%A8

        江:為什麼要注意小腳趾?

        王:小腳趾其實不是只有小腳趾而已,它連接著我們從小趾小腿大腿後側到薦椎,向上沿著脊柱兩側的筋膜路徑,即足太陽膀胱筋經。

薦椎及尾椎圖,引自台灣脊椎中心https://taiwanspinecenter.com.tw/web/00_anatomy/01anatomy_3.htm

        小腳趾比較萎縮,不管是走路還是跑步,就會依賴其他地方的筋膜。這樣身體的機能沒辦法全面發揮。我們身體裡有一個機制,叫短板效應。想像一下,這邊有一個古時候的那種木桶,木桶是拿好多塊板子拼湊起來的。木板可能有長有短,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子。

         以腳來說,比如我的足陽明胃筋經對應的的大腿、小腿前側的肌群,很發達。可是小腳趾不行,那象徵我膀胱經筋就不行。這樣我的整個腳發力是不均衡的。

十二經絡圖,引自仁心聯醫。网站https://www.zenheart.com.tw/Meridian07-cn.php

         江:那後來你怎麼改善這個問題?

        王:我的老師許傑克先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教我很刻意的做一些動作訓練小腳趾,把小腳趾重新找回來去用它。

        所以走路走得好很重要,牽涉到身體的整體狀態。

        比較理想的走路的步子,腳有一個軸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中間。如果腿的筋膜發展均衡,走路會是這個樣子走——走中線。現在大部分人走路腳都是是開開的。

         此外,走路用到各個腳趾,尤其是小腳趾,會形成螺旋張力結構,身體會更穩定,你可以想象張開的帳篷更利於穩定的狀態。

      (注1)
         本體感覺又稱為肌肉感覺,與動作計畫、動作協調相關,讓我們能藉著肌肉、關節、骨骼組織等感覺訊息,清楚知道身體位置、姿勢改變等,即使沒有視覺輔助下也可流暢且精確地做出動作。

         引自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https://www.tph.mohw.gov.tw/?aid=801&pid=39&page_name=detail&iid=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