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舊脈絡:廣慈博愛園區

新一代的社會住宅在台北遍地開花,並成為新地景。基地方整、機能完整,剛落成的廣慈博愛園區很是代表。但台北幾乎已無全然素地,任何的一個新世界,都有著它的舊有脈絡,差別在於從前與未來,能夠銜接多少。

面積超過6公頃的廣慈博愛園區,前身是廣慈博愛院與福德平宅,基地如今有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其周圍多維持原貌。此為園區西側外圍的巷弄,附近有早市,幾乎每條巷子的端點都是101。

自園區高樓層東望,遠方隔著一片公寓後拔起的大廈群是南港國宅。國宅、整宅、平宅、社宅名稱不同,各有興起的時期,皆為政府解決居住問題的手段。

園區南側,隔著福德街對望四獸山,有多條親山步道,近永春陂濕地公園,山上的綠意,彷彿一路蔓延至園區內。捷運信義線東延,未來亦將在此設站。

園區北側相鄰的步登公寓。基地周圍的公寓清一色為早期的4層樓,共同見證了這個區內曾經一般高的平宅鄰居,轉了身,竟拔起了近30樓。

來到園區內部。基地建蔽率低,開放空間遼闊,特別是在北側規劃了誠意十足的景觀錄帶及廣場(自東向西望)。

不同於新開發區植下的幼木,這裡的綠帶已然成林,是早期平宅及博愛院的樹木被保留下來,故後人可就地乘涼(自西向東望)。

園區的社會住宅大樓,採智慧綠建築規格,它扭轉了一般對這類型公共住宅品質不高、造形呆板的刻版印象。其開孔及風廊設計,不但使立面多變,亦有助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園區內尚規劃行政大樓、衛生社福大樓,共構諸多市府單位。基地前身的平宅,當初即有周邊的社福機構支撐,故新的整體開發,可視為舊脈絡下的升級。此為社福大樓的騎樓,和人行道構成了區內完整且近乎奢侈的步道系統。

園區內寬敞的開放空間,佈滿許多大型的裝置藝術,分為永久性與臨時性,共同豐富了的台北的都市地景。

都發局委託廠商引入系列性活動的攤位。活動是凝聚社區歸屬感的觸媒,未來,寄望這個龐大的集合住宅的人氣能逐步到位,自發性的辦理社區活動。

位於7樓的文物陳列室,收藏著基地前身廣慈博愛院與福德平宅,那些老一輩住民的記憶。不像健康路上的健康社宅,在一樓即保有舊有住屋的痕跡,若在這裡回味往事,需要登高。

早期的福德平宅,4層樓,一式6棟。市府當初曾呼應地方文史要求留下其中一棟,以茲紀念,可惜壽命不長,最終仍全數拆除。此照約攝於2000年,福德平宅為開放性,一旁為廣慈博愛院則有圍牆。

新世代的孩童,在已不再規格化的遊樂場上,一天天累積他們全新的、關於家的印象。

另一方面,原住民三五成群,藉由交換舊家常,以在新住所延續他們的記憶。

「我們在的地方就是家」。這個家,是既有的矮房的大替換。無論記不記得,知不知道,新舊老少住民,總要繼續攜手往前走,開啟下一輪的都市居住風貌。

手感地圖

信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