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短街:甘州、保安、民樂、安西等街

歷史豐富的大稻埕一言難盡,繞開迪化街的人潮,從周邊的短街慢慢靠近,或許較能感受到它在建築、產業、文化、仕紳與民間活力等各面向的豐饒。

大稻埕約略由重慶北路、忠孝西路、民權西路、淡水河所圍。這次走涼州街與民生西路間的區域。由東向西行,第一條短街是甘州街。雖是短街,卻有宏偉的宗教建築―大稻埕教會。前方的禮拜堂為市定古蹟,其與民生西路保存過程歷經波折,也促使北市相關文資法令更能呼應現實。

甘州街有茶葉街的美譽,大稻埕周邊的茶產業更曾在台灣呼風喚雨。雖然盛世已過,但街上老店那一排排儲置茶葉的大型鐵桶,仍是氣勢不凡。

下條保安街。保安街49巷的慈聖宮廟口,是老台北人的美食代表,大榕樹下的用餐環境也是某種集體記憶。

位於保安街口的第一唱片行,身材嬌小的第一代老闆娘靜靜守著小小的店面,也守著那個黑膠、卡帶承載的台語歌曲時光。

比起服務觀光客的美觀店面,街角的那些在地小攤,才是居民的真正日常。

接著是民樂街,小學生在街上一間不起眼的小店校外教學,觀看老師傅的鐵皮刻字手藝。

民樂街中段,一處條狀廣場出現獨特的雙層屋簷。這是一棟街屋的後門,前門開在迪化街上,由此可見細長程度。該街屋是文化局管理的歷史建築「埕樂通」,對外開放,除了展覽,實際也具有民樂、迪化兩街間的通道功能。

民樂街隔壁是安西街,兩者貼得頗近,街上一間西服工廠。大稻埕至今仍是全國布料批發重鎮,多集結在不遠處的永樂市場,這間多少有些地利之便吧。

安西街21巷這戶貼了一般少用的白瓷磚,無人居住,淺色易積塵垢,更顯歲月。它也是歷史建築,登錄理由為「呈現巷弄內民宅建築之特色」。

安西街9巷,高樓進逼,很能說明都市中老街建物面臨的開發壓力。迪化主街以劃定特定專用區搭配容積移轉的方式,保留了老街的建築文化。

安西街1巷轉角,新興的懷舊產業,維持了老屋生命與地區商機。

隔壁的別緻小磚屋,門窗在近正方形的立面均勻分布。它也是歷史建築,源於清代。

再往西即迪化街了,1段209巷一側是舒服的騎樓,對面的老屋曾是博物館,現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在思潮方面,大稻埕也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

穿過迪化主街來到1段224巷,大稻埕巷弄是老建築的博物館,有的素樸、有的鮮豔華麗,這棟立面裝飾經修復,呈現傳統剪黏工藝之美,為黃玉階文史館,他是台灣第一位中醫師。

在接近淡水河的歸綏街303巷裡,有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辜家的豪宅,所在的位置,當時船隻是可直抵的。現在這棟古蹟是幼兒園,僅供小朋友活動。

手感地圖

同06